做好残疾人工作,事关残疾人及其家庭的民生福祉,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大局,日前闭幕的兰州市残疾人联合会第七次代表大会明确提出,今后5年兰州市残疾人工作的主要目标是:残疾人权益保障制度更加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残疾人事业与兰州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广大残疾人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住有所居、老有所养,康复全覆盖、出行无障碍,积极参与和融入社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与全市人民共创共享小康社会。为实现目标,我市将在总结、巩固、拓展、提升过去5年工作成效的基础上,采取精准化服务、标准化康复、立体化推进、体系化管理、深度化融合5个发展举措,开启残疾人事业新征程。
精准化服务实现更加全面的基本保障
精准评估,强化因人施策。加快残疾人大数据建设,确定对残疾人的帮扶内容和帮扶方式,逐步实现帮扶需求和服务供给的动态更新。
精准保障,稳步提升兜底保障水平。提高残疾人医疗救助、临时救助水平,缓解生活困难和因病致贫残疾人的医疗费用负担,实现病有所医。完善缴费补贴政策,帮助残疾人普遍参加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保险。落实重残人家庭优先配置保障性住房政策,实现残疾人住有所居。
精准助学,提高残疾人受教育水平。鼓励社会机构提供学前特殊教育服务,积极发展以职业教育为主的残疾学生高中阶段教育。打造残疾人高等教育无障碍通道。支持各级各类成人教育机构、网络学校招收残疾学生。
精准托养,加快发展残疾人养护照料服务。完善残疾人托养服务政策,加快市、区(县)托养服务机构建设,建立健全以家庭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残疾人托养服务体系,实现与儿童、老年人护理照料服务体系的衔接和资源共享。
精准维权,增强残疾人权益保障法治氛围。积极营造全社会关心帮助残疾人奔小康的良好法治环境。
精准家庭无障碍改造,满足残疾人居家生活个性化需求,每年为300户以上的贫困残疾人提供改造服务。
标准化康复更好满足残疾人健康需求
实现康复保障政策全人群、全年龄覆盖。实施残疾人健康档案建设项目和儿童残疾筛查项目。依托各级专门康复机构,开展残疾人健康体检和残疾评估,精准掌握残疾人康复需求,逐年建立残疾人健康档案数据库,使残疾人档案管理网络化、信息化。开展0—6岁儿童残疾筛查,建立儿童残疾早期筛查、早期诊断和早期救助网络,推进儿童残疾筛查、诊断和康复转介制度的建立,实现儿童残疾早期筛查、治疗和康复训练,预防和减少残疾的发生,减轻残疾的严重程度,帮助残疾儿童提高重建生活自理、学习以及社会交往的正常能力。
实施康复服务工作精准化、个性化管理。充分调动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育有能力守信誉的康复机构为残疾人提供社区和家庭康复服务。全面推广“互联网+康复”智能化工作模式,提升康复工作精准化管理水平。
立体化推进实现残疾人更加稳固的就业增收
依法推进按比例就业和稳定发展集中就业。为残疾人打通就业渠道,逐年提升有就业能力的残疾人就业率。到2020年,各级政府残工委主要成员单位至少安置1名残疾人。未达到残疾人就业比例的单位,要优先录用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就业。扩大各类医疗机构安置符合条件的盲人按摩人员就业规模,搭建残疾人集中就业单位产品和服务展销平台。建设市级残疾人庇护工场和技能培训实训基地,进行职业实训、职业重建和就业辅导,为辅助性就业残疾人提供工资性补贴和社会保险补贴,促进更多残疾人实现融合就业。
探索“互联网+”居家创业就业新模式,通过培训和补贴的方式,帮助残疾人利用网络实现创业就业。以农民专业合作社、能人大户、涉农公司等为培育对象,做强做优残疾人就业扶贫基地。发掘并支持具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振兴传统工艺、家庭手工业等技艺的残疾人,带动更多残疾人开展规模化经营。开发适合残疾人就业的公益性岗位,落实公益性岗位按照不低于30%的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的规定。
体系化管理提供更加优化的服务供给
发挥市政府残工委统筹协调作用,推动残疾人事业重点工作落实和重大问题研究。建立残疾人服务管理新模式。全面深化残疾人服务体系建设,推动科技创新助力残疾人事业发展,实现残疾人工作网络化、实时动态管理和残疾人服务精准对接,为残疾人提供更加个性化、差异化、多样化的贴心服务。
加大政府购买助残服务力度。加强残疾人服务设施建设。实施市、区县残疾人康复和托养设施建设项目,加强残疾人就业、听力语言、盲人医疗按摩等设施建设和设备配置。以社区为基础的城乡基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平台要加强残疾人权益保障和基本公共服务。加强残疾人社会工作和残疾人家庭支持服务。研究制定残疾人服务机构用地、价格、金融、技术、人才、管理等优惠扶持政策。加强残疾人服务机构能力建设,开展资质等级评估,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管理运行机制。
深度化融合倡导更加多元的社会帮扶
全面推进无障碍环境建设。努力打破残疾人走出家门融入社会的每一道障碍,逐步实现残疾人出行无障碍、生活无障碍、教育无障碍、康复无障碍,打造无障碍文化先行市。将无障碍的理念不仅体现在交通道路、政府机关、学校、医院、公共交通的无障碍设施建设和改造中,融合融入进公共服务、金融、旅游、食品药品等各类服务业中,不断增大科技含量,提供语音、文字、手语等无障碍服务,增进残疾人乐享无障碍生活的便利。
加强特殊艺术人才培养,扶持各级各类特殊艺术团体建设和创作演出,建立市、区县残疾人特殊艺术培养基地,建立健全残疾人特殊艺术人才库,满足各类特殊艺术人才的成长成才需要。
广泛开展志愿助残服务。运用社会化工作方式,探索与高校、公益组织、爱心企业等合作,倡导在单位内部、城乡社区开展群众性扶残助残活动。组织开展农村基层党组织助残扶贫项目,广泛开展“手拉手红领巾助残”、“志愿助残阳光行动”、“邻里守望”等群众性助残活动,为残疾人提供脱贫解困、生活照料、支教助学、社区导医、文化体育、出行帮助等服务。支持助残志愿服务组织与残疾人、残疾人家庭和残疾人服务机构开展长期结对服务,推动志愿助残服务的项目化运作和制度化管理,提升专业化水平。
(责任编辑:634233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