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兰州治理雾霾的经验一言以蔽之的话,那就是一是靠科学,二是靠群众。用科学的手段查找源头,并进行科学有效的网格化管理,对不同形态的污染源分类把控,源头治理。在这一过程中,执法力量永远是有限的,需要依靠群众的监督和共同参与。
与兰州相比,有些地区的雾霾治理,陷入了运动化、情绪化治理的误区。有的是在出现雾霾后、或重大节会时“大治理”,忽视平时的防控。还有的地方不科学分析污染源,只用行政强令“一刀切”,怠于科学管理和使用市场手段,最终污染物排放“按下葫芦浮起瓢”,居民也对诸多限制措施不满,失去了“全民治霾”的积极性。甚至“越雾霾越开车”,因为谁都不愿把自己置身户外。
打赢治霾攻坚战,要靠符合当地实际的科学措施和市场手段,更要靠市民的理解、支持甚至参与其中。只有激发“全民治霾”的积极性,才能重建曾经的美丽家园。兰州能做到的事情,别的城市其实也能做到,关键是,谁来做,怎么做。
“十一”长假结束,华北等地区再次陷入十面“霾”伏。在同一时间,地处大西北的兰州却碧空万里。自2003年国家正式公布重点监控城市大气污染指数以来,兰州就始终排名在前、并被列为重点监控的城市。但是,去年,兰州退出了全国十大污染城市排行榜,目前正在向全年优良天数超300天的目标迈进。
近期,在环保部的推广下,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区域大气污染治理任务较重的多个城市,正在效仿和借鉴“兰州经验”,投入雾霾阻击战。
兰州是如何摘掉了“黑帽子”的?而兰州的治理经验,能否让其它地方也最终兑现“绿色红利”?
全民 “ 洗城 ” 与全城网格
要了解兰州在全民治霾中究竟做了什么,有两件事最为直观:一是全民“洗城”,一是全城网格。
9月19日,虽然正值仲秋,但兰州已经开始进入治霾的“冬防模式”。下午3时,74家市直机关的2216名公务员走上街头,开始在自己的责任区域范围内擦洗护栏、道路指示牌、捡拾垃圾。
与此同时,城关、七里河、西固、安宁等近郊四区的政府机关、街道、社区共组织了1.5万人,开始清理垃圾、清洗护栏、冲洗过街天桥、擦洗果皮箱、清洗门头牌匾。
经过两个小时的清扫,全市主城区面貌可谓焕然一新。据悉,这是兰州今年“冬防”以来首次“周末大扫除”行动。根据《兰州市2014~2015年度冬季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方案》的要求,冬防期间(2014年9月16日~2015年3月31日),需每周组织开展一次全民大扫除活动。
兰州市酒泉路街道办的工作人员对记者解释说,“说是大扫除,实际上就是全民‘洗城’,减少市区的扬尘污染。遇沙尘天气,沙尘结束的第二日,市区开展全民大扫除,全面彻底清洗公共设施、交通护栏等设施。”
按照兰州市环保局的分析,兰州冬季的污染源集中在4个方面:工业污染、煤炭污染、扬尘污染及机动车尾气污染。
每一处裸露的黄土坡和地面、每一处建筑工地的粉尘易散性的砂石、土方或废弃物,都覆盖着黑色的防尘布、防尘网,并定期喷洒粉尘抑制剂,城区街道实行24小时洒水降尘。所有施工车辆、挖掘机械等驶出工地前必须清除泥土作防尘处理,泥土、尘土带出工地就会遭遇重罚。
成功让裸露的坡面、地面和建筑工地不产生扬尘,与当地推行的“网格化”管理不无关系。
兰州正宁路社区的专干李秀莲,从去年开始有了一个新头衔——“网格长”。冬季采暖期,她除了日常工作外,还要负责正宁路农贸市场和兰林路市场集中点火的运行情况。一天巡查4次,这4次巡查的时间全是人们准备生火取暖或做饭的时间。
李秀莲说,“自去年11月开始,实行集中点火后,市场里的空气变得清新多了。”
采暖期过后,李秀莲的任务就是监督网格内的坡面、地面和建筑工地。在兰州,有多少李秀莲一样的“网格长”,没人做过统计,但可以肯定的是,全市划分为1482个网格(楼院、小区)后,实行市、区、街道三级领导包抓网格,100平方公里的市区网格纵横,而每一个网格都有若干“李秀莲”严防死守。
以白银路街道办为例,街道将所辖5个社区的区域按标准划分为32个单元网格,并建立了环保专干、楼院长、环保志愿者、辖区单位协管人员的“一网四员”。遇有烟尘或扬尘,“一网四员”马上赶到现场处置。
靠着网格化管理,兰州将抑尘、降尘的管理触角,延伸到每一户居民、门店、单位、单位门房、工地工棚、楼院。据说,仅兰州城关区就排摸出5万处空气污染源,由“网格长”全年重点监控。
铁腕下的 “ 阵痛 ”
今年9月底,兰州市对市属及市属以下194家企业(含铸造及热加工企业)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在冬防前全部停产。
2013年初,因冬防工作落实不力,兰州市环保局原局长等一批部门一把手先后被就地免职,皋兰县忠和镇党委书记因辖区内扬尘严重被免职,因垃圾清运不及时,区环卫局长被通报批评,去年以来有55名干部受到诫勉谈话、免职等处理。
研究表明,兰州大气污染属于“自生型”污染,呈工业、燃煤、扬尘及机动车尾气混合型特征,其中工业废气占到污染物排放总量的约50%,扬尘占到约20%,机动车尾气占到约17%,低空生活污染占到约13%。
既然工业污染是“首犯”,那么就必须锁其咽喉。兰州市采取的办法是“改、停、关、搬”。近两年来,兰州市共引导投入近10亿元,对火电、石化、水泥等行业13家重点工业排放源企业实施了83项除尘、脱硫等治理,对182家砖瓦企业和16家铁合金企业进行集中整治,对3家火电企业实行了湿式电除尘、脱硫增容和脱硝深度改造。
在冬季采暖期,对高排放工业企业实行停产减排措施,对200余家铸造、砖瓦等高排放企业,实行强制停产减污。2013年,兰州市强行淘汰铁合金、水泥等13户企业的落后产能。同时,推动企业“出城入园”。兰石集团等78户工业企业向兰州新区搬迁改造,另外15户企业向远郊县区产业园区搬迁。
对大型热电厂为代表的用煤企业,兰州市由环保、质监等部门24小时驻厂监察,实行限负荷、限煤量、限煤质,达到限排放的“四限”措施。
兰州市对城区燃煤供热锅炉进行“换血式”煤改气治理。两年来完成了市区1130台、7411蒸吨燃煤锅炉的天然气改造,占城区原有燃煤锅炉总量的60%。
对煤炭市场突出源头管控,在城市主要出入口设置煤炭卡口,封杀有烟煤、劣质煤进城通道,同时在餐饮企业强制推行使用清洁能源,对低收入家庭发放优质煤取暖补贴。
2013年,兰州市共减少用煤275万吨,使城区用煤量由2011年的1300万吨减少到725万吨,由此减排二氧化硫20186吨、二氧化氮6801吨、烟粉尘4191吨。
对于机动车治理,兰州市对“冒黑烟”车辆24小时设卡劝返,对“黄标车”等老旧车辆到期报废,公交车、出租车全部实施“油改气”,在城区全面停售90号汽油。
蓝天也是 “ 红利 ”
2013年,在众多地区遭受雾霾之苦的同时,兰州优良天数达到299天,由此社会舆论对兰州的治污做法兴趣倍增。
今年8月初,环境保护部在兰州市召开大气污染治理座谈会,组织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区域的14个重点治霾城市市长和环保局长现场考察“兰州经验”。国家环保部副部长翟青在会上感叹:“兰州取得现在的治污成绩靠什么?靠落实、靠管控、靠监督、靠严格执法,兰州可以做到,别的城市应该也能做到。”
近两个月来,多地“取经团”前往兰州市政府,得出的结论是:“‘兰州经验’最大的特点就是将很多常规的治理技术和手段,在执法层面做到了极致,不怕碰硬,哪怕你是央企和地方国企也同样严格执法,甚至限制其生产。”
但是,盛名之下有关争议也一直在继续。近日,兰州市各建设工地接到了政府的最新通知:为治理工地扬尘将新增4项费用,在现有建设项目安全文明施工费与环境保护费基础上,新增了砼洗车台(槽)及冲洗设备费、车辆冲洗费、排渣费和施工现场安装视频监控设备费四个取费标准。一家建设单位项目负责人表示,这六项费用加在一起,确实是一笔不小的负担。
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教授马建民认为,一方面,政府动用大规模行政资源,投入了的高昂行政和资金成本,另一方面,因关、停、改造等环节引起的企业成本的增加和经济增长的放缓,最终的成本都将转嫁到企业身上。
马建民现正与有关部门合作,负责“兰州大气污染与防治”的课题研究,他认为,“现在兰州的污染一方面有地理条件的因素,逆温层低,雾霾吹不出去,有工业污染的因素、能源的因素,另外还有近几年私家车保有量陡然增加以及城镇化的问题。不同的污染对应的有毒成分不同,而这些都需要相关的模拟实验才能得出数据。”
“治理雾霾需要科学支撑,从长计议,不能靠运动式治理。”马建民说,企业出城入园被列为改善兰州空气质量的主要措施之一,这亦需经过科学论证。因为兰州新区位于兰州的上风向,将污染企业移到新区可能无助于兰州市整体的空气质量改善。
争议可以有,但“环境红利”也实实在在。根据甘肃省卫计委的统计,去年兰州市城乡居民到医院就诊的呼吸系统疾病较上年相比呈下降趋势,减少43357例,同比下降27.33%,城乡居民的就医费用支出减少2478.10万元。
“好空气”为兰州聚集了人气、商气、财气。据统计,2013年以来,兰州中川机场旅客吞吐量增幅居全国省会城市第1位,招商引资到位资金增长70.77%,生产总值增幅排全国省会城市第4位。兰州市副市长严志坚说:“实践证明,只要有科学的谋划和坚决的执行力,不仅不会影响发展速度,而且淘汰了落后产能,调整了产业结构,更加提高了发展质量和效益。
(责任编辑:86548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