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兰州新闻网官方网站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国际新闻 民生新闻
时政新闻 经济新闻
军事新闻 体育新闻
部委信息 政坛人物
时事观察 政策解读
法治生活 法律法规
安全生产 食品安全 生态环保
健康卫生 房产商情 财经在线
娱乐资讯 旅游天下 科技之窗
文化名人 文化产业
中华情缘 书画收藏
报料投稿 查询系统
您所在的位置:兰州新闻网 > 时政新闻 >

 打造高效精准的“指挥棒”   ——我省创新扶贫开发机制回眸

时间: 2014-10-22 20:57 作者:865480013 来源:未知 点击:

 

 甘肃,新一轮扶贫开发,啃的是“硬骨头”,趟的是“深水区”,打的是“攻坚战”。

  如何从根本上改变贫困地区的落后面貌?

  “对于经济基础薄弱的甘肃来说,现阶段扶贫开发,靠以往方式、单项措施、常规手段已难以奏效。因此,必须从传统的扶贫方式中解放出来,加快体制机制创新,不断提高扶贫开发的精准性、有效性、持续性,尽最大努力补足短板。”省扶贫办主任周兴福说。

  今年以来,我省紧紧围绕“1236”扶贫攻坚行动,紧盯减贫增收两大目标,找准深化改革的着力点,打好扶贫帮困的组合拳,全面探索和制定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扶贫思路和政策措施,特别是事关加快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步伐的改革举措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增强了贫困地区的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

  创新扶贫监管机制,增强资金使用的“透明度”

  干了这么多年扶贫工作,康乐县扶贫办主任何耀春觉得现在干劲更足了。其中一大原因就是财政专项扶贫资金项目审批权下放到县了。

  “以往,省里在审核扶贫项目时,往往用一些条条框框来套,不一定和实情相符,造成项目‘走样’。有些也无法实施,出现滞留沉淀等问题。”何耀春告诉记者,审批权下放到县了,大大提高了扶贫项目在实践操作中的针对性。如今,他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确保扶贫资源更加准确地落实到贫困人群头上,也能根据具体情况及时调整项目,更加有效地保证扶贫资金安全。

  扶贫资金项目审批权下放到县,只是我省在创新扶贫监管机制中下的其中一着妙棋。

  扶贫资金是贫困群众的“保命钱”和减贫脱贫的“助推剂”。如何用好管好扶贫资金,进一步提高扶贫开发效益,社会各界高度关注。

  为了切实保障扶贫资金用在“刀刃”上,今年以来,我省结合国家巡视、审计及实际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对扶贫项目和资金监管机制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建立了省市县乡全过程、全方位、公开透明、网格化的扶贫资金监管体系和机制。

  怎样从政策和制度上解决扶贫资金管理上存在的问题,完善扶贫资金监管体系?我省强化了顶层设计,筑牢了制度“笼子”,在全国率先出台加强财政专项扶贫资金项目管理的办法。

  对《甘肃省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使用管理实施办法》和《甘肃省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县级报账制实施细则》两个制度性文件做了细致、缜密的修订完善,修改面达到80%以上,以防止违纪违法问题发生。建立了项目库储备制、物资采购招投标制、资金项目公告公示制、管理责任终身制等9项扶贫项目管理制度,保证扶贫资金的安全运行和项目的规范实施,切实堵塞制度漏洞。

  以往,扶贫资金在分配上,强调“一刀切”,“戴帽”分配下去,不注重资金的使用效益。对此,我省改革了资金分配方式。采取因素法和竞争性分配相结合的方式分配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因素分配主要根据贫困人口、农民人均纯收入、贫困发生率等因素将资金分配到县;竞争性分配主要以结果为导向,在兼顾公平的基础上,将资金分配与扶贫任务、减贫效果、扶贫工作考核结果相挂钩,资金向扶贫效益好的项目和地方倾斜。并一次性切块到县市区,由县市区自主审批确定项目,省、市两级政府主要负责资金和项目监管,健全完善了“任务、资金、权力、责任”四到县体系。

  过去,扶贫资源分散在各个部门,碰到问题时“头痛医头、脚疼医脚”,靠这样撒胡椒面,难以解决长期困扰农村发展的瓶颈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我省改变以往单一、零星的扶贫措施,加大资金整合力度。以扶贫攻坚规划和重大扶贫项目为平台,省级整合10.7亿元的扶贫资金、800个整村推进项目部门资金。

  我省还将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全部统一纳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实行专户储存、专户管理、封闭运行、分账核算、专款专用。坚持和完善资金项目公告公示制度,积极发挥审计、纪检、监察等部门作用,加大违纪违法行为惩处力度,从而筑牢扶贫资金管理使用的“高压线”,确保扶贫资金充分惠及扶贫对象。

 

创新扶贫考评机制,树立科学发展的“风向标”

  考核是个指挥棒,上面考核什么,下面就集中精力干什么。

  长期以来,甘肃的贫困地区与其他地方一样,政绩考核偏重于GDP,导致这些地方把工作重点放在招商引资、做大GDP上。我省深刻地认识到,不改革这种考核机制,扶贫开发“县抓落实”就是一句空话。

  “不以GDP论英雄”。2013年,在深入调研论证的基础上,省委省政府研究制定了《甘肃省扶贫攻坚工作业绩考核评价办法》。对全省58个集中连片特困县市区和17个插花型贫困县区进行扶贫攻坚工作业绩考核,紧紧围绕持续增加贫困人口收入的核心任务,由主要考核地区生产总值向主要考核扶贫开发成效转变,把提高贫困人口生活水平和减少贫困人口数量作为重点考核指标。

  按照中央“蹄疾步稳”的精神,省政府今年还首次把年度减贫人口列为全省目标责任考核内容,明确取消了对甘南州的GDP考核。

  全新的考核机制,突出了对基础设施建设、富民产业培育、易地扶贫搬迁、金融资金支撑、公共服务保障、能力素质提升等关键因素的考核,引导各级领导班子和广大干部在扶贫开发实践中,真正把群众生活冷暖放在心上,全力扶真贫、真扶贫。

  在考核中,我省还健全了考核评价指标。注重贫困县之间的差异性,对58个片区县和17个插花县进行分类考核,根据贫困程度、扶贫难度,按同一考核指标赋予不同权重的方式制定指标体系。

  会哭的娃儿有奶吃。有了贫困县的“帽子”,可以享受诸多政策红利。一些地方舍不得脱。

  强化考核结果运用,建立正向激励机制,让戴上“帽子”的有压力,引导干部克服“等、靠、要”的惰性思想!我省把扶贫攻坚工作业绩作为领导班子调整配备和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按照A、B、C、D四个等次,对考核结果除B级的为正常履职外,A级的县(市、区)党政主要领导,在干部选拔任用中注重提拔使用;C级的县(市、区)党政主要领导,对其进行诫勉谈话,一年内不得提拔使用或平职交流到重要岗位任职;D级的县(市、区)党政主要领导,采取降职、免职等组织调整措施。

  我省还同步建立“减贫摘帽”激励机制。对提前“减贫摘帽”的县,投入力度不减,并给予相应的奖励;对不能按期“摘帽”和造假“摘帽”的,严格追究领导责任;对整体脱贫的贫困县设立扶持专项奖励资金。

  一系列切中要害的改革措施,使考核真正成为调动贫困县脱贫致富积极性的高效“指挥棒”。贫困地区五彩斑斓的脱贫致富梦,开始发芽。他们鼓足干劲,向着扶贫深水区进发!

(责任编辑:865480013)

国际新闻

更多>>

民生新闻

更多>>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关于我们 | 机构介绍 | 报社动态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招聘信息 | 查询系统
Copyright©2021 www.12423.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兰州新闻网 企业信息
信息来自网络,如有疑问请联系管理员处理!邮箱:50173446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