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生态文明、推动永续发展,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谋求中华民族长远发展、增进人民福祉的战略高度,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提升生态文明水平,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举措。我们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坚持以建设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为统领,勇于改革创新,大胆探索实践,努力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文明的良性发展道路。
甘肃地处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三大高原交会处,是黄河、长江上游的重要水源补给区,是国家“两屏三带”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环境具有多样性、脆弱性和战略性特征,在全国生态安全战略和发展稳定大局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我们立足生态环境脆弱的省情实际,明确提出并积极争取国家批准《甘肃省加快转型发展建设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总体方案》。
在总体要求上,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发展循环经济为切入点,以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为根本,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人口有序转移与水资源节约集约和合理利用,努力促进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
在时序节点上,按照“前三年打好基础攻难点、后五年全面推进见成效”的设想,力争到2015年,重点生态区生态功能得到提升,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到2020年,生态保护建设和补偿机制基本建立,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环境友好型现代产业体系趋于完善,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在建设布局上,坚持统筹规划、明确定位、彰显特色、分类推进“四屏一廊”建设,即构建河西祁连山内陆河生态安全屏障、甘南高原地区黄河上游生态安全屏障、南部秦巴山地区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陇东陇中地区黄土高原生态屏障建设和中部沿黄河地区生态走廊。
我们以建设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为契机,突出工作重点。一是重大水利工程进展良好,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提前完成国家目标,敦煌水资源利用与保护、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建设进展顺利,引洮供水一期工程全线通水。二是重点林业工程稳步推进,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全面启动,天然林保护、“三北”五期、湿地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成效明显。三是重要治理规划顺利获批,甘肃“两江一水”区域、祁连山生态保护与建设、定西渭河源区生态保护与综合治理3个《规划》已获国家批复。
我们积极推进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一方面,根据各区域产业发展现状、资源禀赋及生态环境状况,打造以石油化工、冶金有色为主的兰州白银循环经济基地,以煤电化工、石油化工为主的平凉庆阳循环经济基地,以及天水装备制造和工农业复合节水型张掖武威定西特色农产品加工等7大循环经济基地;
另一方面,加大对35个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循环化改造,推进开发园区节能、节水、节地、节材、能量梯级利用和资源循环利用,打造特色鲜明的园区循环经济模式。再一方面,推广以清洁生产为核心的资源循环利用企业模式,加大节能减排力度,着力培育以金川公司、酒钢公司、白银公司等龙头企业为代表的百户示范企业,促进循环发展、绿色发展、低碳发展。目前,全省已初步形成农业、工业、服务业和社会层面的循环发展体系。
我们把环境污染整治作为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建设的重要切入点,以黄河干流、泾河、渭河等流域为重点,深入开展流域水污染防治;以兰州、白银、金昌等城市工矿区为重点,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取得了积极成效。特别是把兰州大气污染治理作为重点工程,通过采取省市联动、干群联动、军地联动和目标化管理、项目化实施、网格化分责“三动三化”工作模式,强化工业减排、压减煤量、除尘抑尘、管控尾气、地方立法等,多措并举、全力治理,空气质量明显改善,近两年一直稳居西北地区第一,退出了全国10大污染城市行列,基本稳定在全国74个重点监测城市的中上游,创造了城市大气污染治理的“兰州经验”。
我们还把创新生态文明体制机制与推进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建设结合起来。一是着力构建生态建设的长效机制,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探索建立生态保护与恢复、重点流域生态综合治理、环境污染综合防治和生态补偿“四大机制”,努力用制度保障和促进综合试验区建设。二是着力探索生态建设与产业协调发展模式,坚持在项目建设中严把环境污染关,不以牺牲生态环境换取一时发展,引领和推进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逐步形成以生态农业为基础、以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为主导、以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环境友好型产业体系。三是着力创新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机制,引入和推广PPP融资模式,扩大社会融资规模,加快水利、林业等生态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支撑保障能力。四是着力推进扶贫攻坚和城乡协调发展,大力实施扶贫攻坚行动,有效解决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发展问题,合理配置城乡基本公共服务资源,探索建立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五是着力健全完善考评追责机制,提高生态保护建设指标的权重,取消对甘南等地工业发展的考核,加强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生态产品提供能力等方面的评价,探索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引导和激励全社会积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同时,深入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加强生态文明领域法治建设,确保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建设沿着法治化、制度化轨道有序推进。
(责任编辑:865480013)